精品项目

从巴黎折戟到世锦赛燃灯:陈雨菲的破茧之路

2025 年巴黎世锦赛女单决赛结束的那一刻,陈雨菲坐在场边,右脚脚踝的剧痛还在蔓延,眼眶里的泪水却比半年前少了几分茫然。当山口茜的最后一记杀球落地,她缓缓站起挥手致意,镜头捕捉到的不是失败者的颓丧,而是一种历经淬炼后的沉静。从 2024 年巴黎奥运会止步八强时的 "破烂不堪",到 2025 年同一片土地上带伤拼进决赛的坚韧,陈雨菲完成了一场跨越自我的蜕变,从一个被光环裹挟的冠军,成为了与热爱重逢的战士。

东京奥运会夺冠的荣光曾像一道强光,照亮了陈雨菲的职业生涯,却也在不经意间投下阴影。2021 年那个盛夏,她在与戴资颖的 40 多拍拉锯中胜出,成为国羽第四位女单奥运冠军,紧接着又马不停蹄拿下全运会、苏迪曼杯、尤伯杯冠军,荣誉加身的背后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透支。"那段时间像被推着走,比赛是为了积分、排名,还有旁人的期待,唯独少了最初的快乐。" 她后来在采访中坦言。2022 年的 15 站比赛里,她 9 次闯入决赛却 8 次屈居亚军,腰伤与跟腱炎的反复折磨,让她在场上每一次蹬地都伴随着钻心的疼,更让她陷入 "赢不了" 的自我怀疑。

2023 年杭州亚运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主场作战的她在单项赛场上腿抖手软,连迈开步子都异常艰难,"那是比奥运更紧张的时刻,感觉紧绷的弦断得稀巴烂"。这种状态延续到 2024 年巴黎奥运会,1/4 决赛不敌队友何冰娇后,陈雨菲终于承认自己撑不住了。她用 "身心俱疲" 形容当时的状态,随后宣布暂停训练,远赴墨尔本开启了三个月的休整时光。

墨尔本的日子彻底颠覆了陈雨菲的生活轨迹。她和不同职业的人一起坐在语言学校的课堂上,为语法题抓耳挠腮;在城市街头漫无目的地行走,看海边礁石被海风侵蚀出的纹路;独自去餐厅点一份陌生的餐食,感受脱离 "奥运冠军" 标签的自在。这段远离羽球的时光,让她重新审视与这项运动的关系:"以前总想着赢,却忘了当初为什么拿起球拍。" 当她在澳洲海边看到日出时,突然意识到,羽毛球本该是带来快乐的载体,而非沉重的枷锁。

从巴黎折戟到世锦赛燃灯:陈雨菲的破茧之路

2025 年 1 月 1 日,陈雨菲在社交媒体上写下回归宣言:"人生可以搞砸,但永远有重新开始的勇气。" 重返赛场的她,眼神里多了几分通透。在瑞士公开赛上,她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复出后首冠,紧接着又将苏迪曼杯、泰国公开赛、新加坡公开赛冠军收入囊中,用连胜宣告归来。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心态的变化 —— 训练间隙会和队友开玩笑,赢球后会坦然分享喜悦,输球时也能平静分析问题,"现在只有赢球能让我快乐,但输球也不再击垮我"。

巴黎世锦赛的征程,成为她蜕变的最佳注脚。半决赛对阵世界第一安洗莹,第二局关键时刻的脚踝崴伤几乎让她断送前程。当队医建议退赛时,她摇了摇头,重新绑紧护踝回到赛场。"不敢跑就控制节奏,疼得厉害就多撑一拍",凭借这样的信念,她硬生生将比赛拖入自己的节奏,最终击败对手。决赛前,她分四次吞下 8 片止疼药,即便胃疼难忍、脚踝剧痛,依旧在场上拼到最后一刻。赛后采访时她哭了,不是因为遗憾,而是为自己的坚持动容:"我只允许自己难过一下,明天还要继续训练。"

从东京奥运的 "愣头青冠军",到巴黎奥运后的 "迷茫退赛者",再到世锦赛上的 "坚韧战士",陈雨菲的成长轨迹里,藏着所有运动员的必经之路 —— 光环与压力并存,低谷与重生交替。如今的她,不再被 "奥运冠军" 的头衔绑架,也不再为 "大满贯" 的目标焦虑,而是在每一次挥拍中找回初心。正如她在微博里写的:"世锦赛年年有,大不了就明年。"

必一运动b-sports,必一运动b-sports官网,必一运动b-sports平台,必一运动b-sports官方网站,www.bty.com

当 2025 年澳门公开赛决赛的灯光再次亮起,陈雨菲举起冠军奖杯时,笑容里没有了当年的青涩,多了几分从容。从一个陈雨菲到另一个陈雨菲,改变的不仅是竞技状态,更是对运动、对自我的认知。这条破茧之路证明,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永不跌倒,而是在跌倒后,依然能带着伤疤重新站起,眼里闪烁着对热爱的光芒。

发表评论